2004年,联合国一份名为《有心者胜》的报告悄然诞生,首次将“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”三个词绑在一起,缩写为ESG。二十年后的今天,这套评估体系已席卷全球资本市场,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价值的新标尺。
对于上市公司,ESG报告已成合规“标配”。2024年4月,上交所发布《可持续发展报告》指引,要求主板和科创板公司披露相关内容,深交所、北交所紧随其后。沪市2024年共有1193家公司发布报告,披露率突破52%,创下新高。更广泛的动员同步推进:国资委推动央企履责,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覆盖所有企业的《可持续披露准则——基本准则(试行)》。
但在聚光灯之外,数量更为庞大的非上市企业,脚步仍显迟疑。 观望,真的可行吗?
非上市企业为何也要“答题”?
供应链的绿色倒逼: 越来越多行业巨头正将ESG标准嵌入供应链管理。忽视ESG的非上市企业,可能直接被挡在合作门外。而作为“链主”的品牌方,通过推动供应链透明化、绿色化,不仅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,更带动整条价值链转型,巩固其市场引领地位。
展开剩余65%融资成本的分水岭: 未来,ESG表现优异的企业将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,缺乏表现者则可能面临更高门槛。彭博社预测,2025年全球ESG投资规模将激增至50万亿美元。
发现病灶的良方: 收集和制作投资级ESG数据,绝非仅为应付披露。它能帮助企业精准识别自身短板(如能源消耗过高、劳工权益保障不足),驱动主动优化。
内外部沟通的桥梁: 与内部部门(财务、人资、合规等)沟通,可系统梳理ESG风险与管理能力;与外部伙伴(客户、供应商、社会组织等)对话,则能确保企业行动真正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核心关切。
先行者:没有强制,更要自觉
在欧美,ESG早已内化为非上市巨头的战略基因。户外品牌Patagonia几十年如一日,将可持续生产融入产品生命线,甚至将利润慷慨捐赠环保组织;宜家则通过供应链绿色化与环保产品设计,不断提升品牌社会价值。
中国企业同样步履不停。早已将ESG深度融入运营的华为、字节跳动们,正在用它铺平“走出去”的道路。践行ESG,不仅关乎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品牌形象,更是中国企业深度对接国际规则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制度与市场创新。
破局之道:如何迈出关键一步?
非上市企业的ESG之路,挑战清晰可见:启动成本高昂、数据管理能力薄弱、披露必要性存疑……如何破局?
渐进式起步: 不必追求一步到位。从发布企业社会责任(CSR)报告入手,逐步向全面可持续报告过渡。这种“小步快跑”降低了初期投入,预留了适应与完善空间。
战略融合,而非被动应付: ESG应是培育长期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工具,而非短期应景之作。关键在于从核心业务出发,找到最能反哺自身战略的ESG切入点。
内生驱动,方见真章: 在缺乏资本市场强制压力下,主动将ESG理念融入其“因爱伟大”的品牌内核,通过自我驱动持续完善ESG战略,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赢。
无论是否上市,ESG都已成为企业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。法规日益完善,供应链协同进化,资本偏好清晰——绿色浪潮之下,企业的ESG能力不再是锦上添花,而是决定生存与竞争力的基石。
对于非上市企业,主动拥抱这一转变,虽无强制披露的考场,但市场、环境与社会早已铺开了无形的答卷。谁能提前布局,将ESG内化为发展基因,谁就能在这场面向未来的价值重塑中掌握主动权。当可持续性成为衡量伟大的新尺度,自觉者终将赢得未来。
如果你的企业有ESG、零碳园区、双碳咨询、能源转型、林木产业、碳汇开发等方面需求,请立即咨询播梦!
发布于:广东省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