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,欧盟那边又折腾出大新闻,原本喊得震天响的2035年禁售新燃油车计划,闹着要松绑调整了。
不少中国网友直呼“被坑了”,觉得欧盟当初推波助澜,让咱们大把砸钱搞电动车,结果人家自己玩不转就变卦。
这事儿听着确实窝火,但仔细捋捋,其实中国压根儿没上当。欧盟的环保牌,从头到尾都掺着自家利益的算盘。
先说说这禁令的来龙去脉,得从头理清楚,不然容易被绕晕。2021年7月,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扔出个重磅提案,目标直指2050年碳中和。
为此,他们计划从2030年起,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得比2021年水平降55%,到2035年直接砍到零。这不光针对纯燃油车,连混动车都得滚蛋。
听起来挺硬气吧?那时候全球环保浪潮正高,欧盟觉得自己是领头羊,提案一出,媒体到处吹嘘欧洲要带头转型。
展开剩余86%结果呢,2022年6月8日,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开会,议员们一锤定音,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这提案。
紧接着,欧盟理事会也点头,2023年2月议会正式过堂,3月理事会跟上,4月法规落地。表面上看,一切尘埃落定,新车市场从2035年起就得全电动化了。
可好景不长,德国人很快就坐不住了。作为欧盟汽车工业的老大,德国有大众、宝马、奔驰、奥迪这些巨头,燃油车是他们的命根子。
2023年3月25日,德国交通部长福尔克·维辛在推特上发文,直言“欧洲要保持技术中立,2035年后还得留着价格亲民的汽车选项”。这话说白了,就是不服禁令,得给内燃机留条活路。
德国车企高层也跟着附和,强调合成燃料(e-fuel)技术能让老发动机零碳排放,为什么非得一刀切?从那以后,谈判就没停过。
欧盟委员会和德国代表来回拉锯,文件堆成山,焦点全在豁免条款上。最终,法规里塞进了两道口子:年销量低于1万辆的小车企能继续卖燃油车,合成燃料车也能豁免。但核心还是100%零排放,只不过给了车企喘息空间。
为啥欧盟这么纠结?说白了,环保口号响亮,落地就露馅儿了。欧盟路运排放占总量的五分之一,汽车业是欧洲经济支柱,尤其是德国,汽车出口占GDP的5%以上,就业拉动上百万岗位。
2025年上半年,欧洲电动车渗透率才勉强到20%,远低于中国的50%以上。车企转型成本高得吓人,电池供应链依赖中国,充电桩建得慢,消费者还舍不得掏腰包买贵价电动车。
俄乌冲突后,能源危机雪上加霜,天然气短缺,电价飙升,纯电车充电成本直追油车。加上全球经济低迷,2025年欧洲汽车销量预计只涨2%,车企库存积压,利润薄如纸。
冯德莱恩的中右翼团队也转向保守,2月通过了个“综合法”,稀释了不少气候政策,就是为了稳住选票。环保团体气炸了,但街头抗议换不来实打实的就业保障。欧盟这步棋,走得就是现实主义——环保不能饿肚子。
那中国呢?网友们喊“被骗了”,其实多虑了。中国推新能源车,从来不是光听欧盟的环保号角。早在2010年,国家就定下战略,2020年石油消费7.37亿吨,自产才1.95亿吨,进口依赖73.5%。
这数字摆这儿,能源安全是头等大事。石油进口散布中东、俄罗斯、非洲,一有风吹草动,油价就抖三抖。
电动车不一样,电力来源多样,水电、风电、核电、太阳能,中国装机容量全球第一。2025年上半年,新能源车销量1089.1万辆,同比增10.7%,市场份额51%。
比亚迪稳坐全球销冠,特斯拉第二,中国产销占全球七成以上。出口也猛,2024年超500万辆,欧盟市场份额从5%蹿到15%。
欧盟禁令当初确实给中国添了把火,但咱们的逻辑是弯道超车。传统燃油车,中国起步晚,技术底子薄,大众、丰田这些老玩家卡脖子。
新能源不一样,电池、电机、电控,中国从2015年起就砸千亿补贴,产业链全覆盖。宁德时代电池全球市占40%,比亚迪刀片电池安全又便宜。
2025年,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反补贴税,比亚迪17%、吉利20%、上汽38%,商务部直呼“希望欧方别把关税当武器”。
但这挡不住中国车企出海,2025年出口增速虽放缓到10%,但欧洲建厂潮起来了。比亚迪在匈牙利投产,奇瑞在西班牙落地,避开关税壁垒。欧盟想用禁令拉高门槛,结果中国车便宜好用,消费者买账,市场份额不降反升。
再说说欧盟环保的另一面,格雷塔·通贝里这事儿,就挺能说明问题。2018年,这瑞典少女15岁开始罢课,喊着气候危机,全球年轻人跟风,游行抗议闹得沸沸扬扬。
2019年,她乘帆船过大西洋去联合国演讲,声称零碳出行,还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。欧盟那时候借她的势,推Fit for 55计划,禁令就是一环。
可双标来得快,格雷塔批评中国人用筷子浪费木材,自己火车上却扔塑料包装的面包。帆船之旅辅助柴油机,碳排不比飞机低。
2022年俄乌战,她抗议扩展到反战,2023年去基辅见泽连斯基。2025年,她加入加沙援助船队,9月13日从突尼斯出发,强调巴勒斯坦问题,但船队内部她被踢出领导层,组织裂痕大。
2月,瑞典最高法院驳回她和数百活动家的气候诉讼,说不能集体起诉国家环保不足。瑞典作为早期气候先锋,现在政策后退,2025年8月报道显示,碳排放目标松动,森林砍伐加速。
格雷塔的呼吁从气候转向地缘政治,影响力淡了,批评声说她简化科学问题,把复杂经济当道德审判。欧盟环保,本质上就是把高尚口号当工具,利益一碰就软。
中国的发展路径,恰恰避开了这些坑。咱们不是跟风,而是算好账。石油依赖高,新能源降耗油进口,2025年预计节省2000万吨。
技术上,从追赶到领先,华为鸿蒙车机、蔚来换电,体验甩欧洲几条街。欧盟纠结禁令,中国直接上路,2025年公交车电动化率超80%,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前列。
欧盟调整后,合成燃料研发加速,但成本高,短期难落地。中国电池回收率达95%,循环经济玩得溜。
商务部9月18日表态,希望欧盟消除壁垒,别用补贴调查卡脖子。但中欧贸易额2025年上半年破5000亿欧元,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亮剑,宝马奔驰也发新能源战略,竞争更白热化。
结语:总的来说,这事儿提醒大家,国际环保不是儿戏,得看清利益链。欧盟想当老大,结果自家后院起火。
中国稳扎稳打,新能源车不光救地球,还救了自己。未来,电动化是大势,谁先纠结谁落后。你们说呢?这禁令真撤了,中国车企会不会笑醒?
发布于:河南省科元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